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香江舊貌 / 朱維德 編
其他書名
香江舊貌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07.338 2590
出版天地圖書, 香港, 1997
主題香港歷史.
題目今日香港.
ISBN962-950-252-6

註釋

香港(簡稱:港,英文:Hong Kong,縮寫:HK),位於南海沿岸,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中國大陸的深圳,南方為萬山群島,西方為澳門和珠海,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所組成,共有263個島嶼。自公元前214年被秦朝納入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版圖,及後從1842年起受英國殖民管治近155年,直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開埠前本來是一個只有數千人口的小漁村,因為英國看準香港地理上的「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於1842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或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香港保?戰攻佔英屬香港,香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的身份及地理環境下,避免受到中國大陸的長期亂局所影響;太平天國、國共內戰、階級鬥爭、大陸大飢荒(三面紅旗)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大陸難民逃到香港。基於香港人口迅速增長而帶來人才、資金和技術,香港經濟於戰後迅速發展,遂由漁村逐步發展成為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1984年,英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為特首。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基本法》訂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防務和外交外,香港享有其他一切事務的高度自治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稱之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是一座世界級城市,全球重要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並且以廉潔社會、優良治安、經濟自由和法律制度完善而聞名全球。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為僅次於紐約及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連續第18年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評級,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處最安全、富裕、繁榮、生活水平高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際大都會,有東方曼哈頓、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及動感之都等美譽,亦因擁有美麗和壯觀且近在咫尺的香港郊野公園。2012年,《經濟學人》選香港為「全球最宜居城市」;「亞洲國際都會」則為香港官方牌子。
歷史
主條目:香港1950年代、香港1960年代、香港1970年代、香港1980年代和香港1990年代
主條目:香港歷史
香港地名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可信是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女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故事(請參考阿群帶路圖)。英國於香港建立殖民地前,明朝末年已經有香港地方概念,然而當時所指香港只包括香港仔附近,所以之前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歷史。
史前時期
主條目:香港史前時期
於39000至3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香港和附近地區已有人類活動,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
公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
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到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香港。
秦至元朝時期
主條目: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攻佔百越,置南海郡,將香港一帶正式納入秦國地圖。由前203年開始,香港一帶由南越國所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一帶才再由中原王朝管治。其後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帶一直仍屬番禺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該地區屬寶安縣管轄。
公元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在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自唐朝起,香港瀝源(今沙田 (香港))以及大奚山沙螺灣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遷界為止。根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樹製品會經過陸路運至尖沙頭,以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為「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最後送往蘇杭銷售。「香港」這個名稱由來,其中一個傳說就是因為盛產和出口香木,因此得到「香港」(運送香料的港口)一名。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派遣鹽官駐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傳說他曾經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或者宋皇臺。
明清時期
主條目:香港明朝歷史和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南明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遷界令,加上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佈新局面逐漸形成。
英國殖民地初期
主條目:香港割讓、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香港20世紀初歷史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不久,大清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查理·義律在清廷與英國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於1月20日由查理·義律發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稱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島赤柱登陸,獲香港島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當英兵行經香港村時從陳群以客家話回答中得知「Heong Kong」發音後記載於香港政府第二號憲報,後來簡略為「Hong Kong」串法成為全島名稱,沿用至今。由於大清朝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存在《穿鼻草約》。直至1842],英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打敗大清,翌年派砵甸乍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大清將香港島連同鄰近鴨?洲正式永久割讓與英國。1860年,大清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中再次戰敗,簽下《中英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日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兩百多個島嶼,除九龍寨城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割讓和租借,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5118
Library
Library 2 (Old)
607.338 259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