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天主教的真相 / 安克伯, 韋爾登 著
其他書名
天主教的真相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245.2 3040
出版天道書樓, 香港, 1998
主題基督教 -- 講道.
題目天主教.
ISBN962-208-343-9

註釋

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正式名稱為公教或公教會。此名稱是用於指信奉相同理論體系,包括道德、聖事儀式以及教條,並完全服從聖座的基督徒與教會,不論是西方或東方的宗派。通常這些又被稱為天主教會或羅馬天主教會。此外,有不隸屬於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公教」一詞,比如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
由於實際上新教自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來主張獨立解經,因此當使用天主教一詞時,通常與新教有所對立。天主教一詞在英國聖公宗發起的牛津運動中也曾用到,該運動旨在於英國國教中恢復天主教的崇拜禮儀。
天主教其名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為公」的「公」;「公教會」一詞的最早出現在《宗徒信經》中所述的「聖而公教會」(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其涵義因?公元381年召開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誕生的尼西亞信經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確立:「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 unam, sanctam, cath?licam et apost?licam Eccl?siam)。中文語境通用的「天主教」一詞,是利瑪竇等耶穌會會士於明朝中葉來到中國後為使教義容易使中國人了解而採用,為呼應中國人「敬天」之傳統,且多用來指稱天主教會,即由羅馬教宗領導的教會。
產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基督教,最初系自猶太教中分離出來,隨?耶路撒冷的被佔領,教會的中心逐漸轉向帝國的首都羅馬,故稱「羅馬公教」。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初,羅馬皇帝一再企圖消滅教會,但到最後反倒是整個帝國皈依了教會,宣布羅馬公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始於公元5、6世紀時的日爾曼族入侵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東西教會也隨之徹底分裂開來。羅馬天主教在這時期開始向蠻族施行教化的工作,因而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化。從15世紀開始,西方民族在思想上起了極大的變化,近代的民族國家不斷地形成,從各方面爭取獨立自由,教宗的權力在天主教會內雖然仍舊很大,但是在歐洲大陸向來聯繫十分緊密的宗教與政治卻逐漸分離,歐洲信仰的統一也因基督新教的產生而破壞;而另一方面,隨?新大陸的發現,傳教的工作獲得了新的園地,天主教向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展開了傳教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的消長,在思想和生活上都起了極大的改變,造成了對天主教的衝擊,東方、西方及後起的第三世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發生重大變化,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和教會都面臨危機和挑戰,梵二大公會議的各種文獻,引導天主教走向現代化的改革之途。
根據信理神學(dogmatic theology)的論證闡述,天主教會是耶穌基督親手建立的、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天主教首任教宗為宗徒之長伯多祿,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基督把天堂的鑰匙交給了伯多祿:
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 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16:17-19)
天主教的經典為《聖經》,又稱《新舊約全書》。信奉天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的真神。天主教會採用聖統制,神職人員奉行獨身,天主教《教會法典》是教會的基本律法,用於規範宗教生活的各個方面。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4923
Library
Library 2 (Old)
245.2 304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