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海洋 / 保羅.貝內特 著
其他書名
海洋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351.9 2629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2001
主題海洋.
題目地理.
ISBN962-04-1872-7

註釋

海洋即「海」和「洋」的總稱。地球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總面積大約為3億5525萬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們將這些佔地球很大面積的鹹水水域稱為「洋」,大陸邊緣的水域被稱為「海」。少數地球以外的星體曾經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衛星土衛六、木衛二,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經可能有過海洋或火漿洋。
海裡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哩,流動時速可達4哩,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所產生的科氏力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則相反。
海水的鹽分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3.5%。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裡去。在海水氣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500英尺(150米))的鹽層。
波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10英尺(3米))。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112英尺(34米))。
大陸架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資源據為己有。
對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學是海洋學。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海洋上旅行,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對海洋進行探索。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跨大陸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雖然今天人類對海洋用潛水球、潛水艇、機械人、科學勘探船艦、自動浮標一直到人造衛星進行探索,但人類對海洋、它與大陸和空氣的交換作用以及深海還所知甚少。
海洋與氣候的關係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氣、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海洋生態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甚至比熱帶雨林還豐富)。人類對於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擁有許多陸地上沒有的動植物種類,且種類數量比陸地繁多,而且海洋內仍有相當多未被發現的生物品種。
地球外的海洋
古時人類曾認為月球表面上較暗的部分是海洋,故稱之為月海,事實上至目前為止未曾在月面上發現液態水。
火星上可能曾經有過大面積的海洋,但對此今天還沒有完全的定論。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歐羅巴)很有可能完全被海洋覆蓋。其表面的冰層雖然有十多公里厚,但冰層下有流水幾乎已被證實。木衛四(卡利斯托)可能也完全被海洋覆蓋。
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特里頓)的表面完全被一層冰覆蓋。其冰層下可能已經沒有流水了。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5271
Library
Library
351.9 2629
可出借
--
2
C007803
Library
Library
351.9 2629
可出借
--
共2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