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中華文明之光: 文物與考古 / 袁行霈 編
其他書名
中華文明之光: 文物與考古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30.1 4073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三聯 1999, 1999
主題中國文化.
題目Chinese Language
ISBN962-04-1718-6

註釋

考古學(英語:archaeology或archeology,),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生物遺留與文化地景。由於考古學運用許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認定為一門科學與一門人文學,而且在美國,它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在歐洲則是一門獨立學科。
考古學研究研究人類歷史,從距今250萬年前東非最早的石器的發展,直到近代。這個學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學科,在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資料可供歷史學家研究,而且這個時代佔了人類整體歷史的99%以上,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書寫文字出現之前。考古學具有各種不同的目標,範圍從研究人類演化到文化演化與瞭解文化史。
考古學包括考古學田野調查、發掘以及最後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以便更瞭解人類的過去。就宏觀的視野來看,考古學仰賴跨學科分析,學科上的協助來自人類學、歷史學、藝術史、古典學、民族學、地理學、地質學、語言學、物理學、資訊科學、化學、統計學、古生態學、古動物學、古生物學、古民族植物學與古植物學。
考古學在19世紀由歐洲的古物蒐藏發展出來,從那時開始就成為遍佈世界的學科。從一開始,各種特別型態的考古學就已發展,包括海洋考古學、女性主義考古學與考古天文學,以及多樣的科學技術以輔助考古學調查。然而今日考古學家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面對假考古學、盜掘掠奪器物、與反對人類遺留的發掘。
漢語的考古學來自於歐洲,而歐洲各國文字中的考古學都源於希臘文的αρχα?ολ?γ?,這個詞是由αρχα?ο?(意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γο?(意為科學)組成,在古希臘泛指古代史的研究。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柏拉圖就使用這個希臘文的單詞來指古代史的研究。這個詞在一段時間內很少使用,在17世紀時又被重新使用,用以表示古物和古績的研究。17、18世紀的主要指的是古物中的美術品,到了19世紀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績。
中國在公元1-2世紀(東漢)已有「古學」這個名詞,來泛指研究古代的學問。到了北宋中葉(11世紀)時,誕生了一門研究青銅彝器和石刻的學問--金石學,即考古學的前身。這時「考」「古」二字也開始被連用。公元1092年成書的《考古圖》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考古」這一名詞,不過此時指的是考證古文字與古文章。
出身安科納的巡迴學者佩茲柯里(Cirioco Pizzecolli,1391年-1453年),多次走遍地中海地區,以記錄他對古代建築和物質的發現。基於這個原因,他被稱為考古學之父。


1905年,考古學家在埃及帝王谷發現貴族尤亞(yuya)與圖玉墓(KV46),在圖坦卡蒙墓發現之前,其陵墓為最完整的陵墓,圖為考古學家在尤亞(yuya)墓發現的尤亞棺


2005年,考古學家在埃及帝王谷圖坦卡蒙墓(KV62)附近發現的陵墓,可能是圖坦卡蒙的母親基亞之墓(KV63)


1922年,霍華德·卡特在埃及帝王谷發現從未盜過的陵墓,圖坦卡蒙墓(KV62)


1955-1956年,考古學家在胡夫金字塔發現5艘胡夫太陽船
現代考古學在19世紀中期起源於歐洲,它是在地質學的科學研究進步之後發展出來。地質學呈現,地球的年齡是數十億年,而不是當時普遍認定的幾千年。在此後不久,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概述了他的演化論,最終導致科學家相信,人類事實上有數百萬年的歷史,從而提供一個時間限度,可在其中蓬勃發展考古研究。同時,在1836年丹麥歷史學家湯姆森(Christian J?rgensen Thomsen)出版《斯堪第那維亞古物指南》(A Ledetraad til Nordisk Oldkyndighed),於1848年翻譯成英文,其中他提議將歐洲史前史區分為三年代系統,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是依據人類使用的材料。這三個概念,包括人類古物、演化與三年代系統,往往被認為是現代考古學的基石。
不久,早期考古學家開始調查世界各地的各個不同區域,對於古代愛琴文明的研究,受到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特洛伊,以及亞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在克里特的發掘所刺激,而約翰·勞埃德·斯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是在整個中美洲重新發現瑪雅文明的關鍵人物。但是,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些考古學家所運用的方法有?極大的缺陷,往往具有歐洲中心論的偏見,而且許多早期歐洲考古學家往往依賴於愛德華·伯內特·泰勒與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等人所提供的人類學和民族誌論述,從而比較現代的「野蠻」人群,如同美洲原住民以及在歷史上住在類似社會的歐洲民族。很快地,這個新創立的考古學蔓延到北美洲,就由塞繆爾·黑文和威廉·亨利·霍爾姆斯等知名學者,發掘古代印第安人遺跡。
考古學田野研究法的更進一步發展,出現於十九世紀晚期。其中一位執牛耳的人物,是奧古斯·皮特·利弗斯(Augustus Pitt Rivers),他認真發掘了英格蘭南部的Cranborne Chase,強調應該受到記錄的,不僅是具有美感或有價值的項目,更包括世俗物品;因此他協助考古學從古物蒐藏(antiquarianism)區分開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其他幾位重要的考古學家,進一步完善了這個學科,他們是弗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從事發掘),莫蒂默·惠勒爵士(Sir Mortimer Wheeler,印度),多蘿西·加羅德(Dorothy Garrod,在中東),麥克斯·烏勒(Max Uhle,秘魯),以及亞弗雷德·基德(Alfred Kidder,墨西哥)。在整個20世紀,考古學進一步適應和創新,特別是在1960年代,當時喬治·巴斯推廣海洋考古(maritime archaeology),都市考古(urban archaeology)則隨?許多歐洲城市更新發展變得更普遍,搶救考古(rescue archaeology])則是在日益增加的商業發展之下應運而生。
臺灣考古學家陳禹瑄曾說:不論對史家或考古家而言,文物、器皿甚至骨骸,都比活人的一切有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實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和公有制計劃經濟制度。從此出現領導中國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管治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隔海分治對立的局面。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場對外戰爭。
毛澤東領導中國近三十年,其間建立獨立和完整的現代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體系,但基於意識形態紛爭以及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他發動連串激烈的政治運動,例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經濟文化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代表「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1976年7月28日發生唐山大地震。1978年,中國在鄧小平的主導下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建立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國民生產總值在2010年超過日本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並成為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89年,中國發生了六四事件,受到西方國家全面的經濟封鎖和武器禁運,這些制裁在中國支持亞洲鄰國渡過199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之後逐步取消,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武器禁令到現在還未解除。
199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決定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2008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八月舉辦北京奧運會。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2013年4月20日,發生雅安大地震。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核武器以及世界上現役士兵最多的軍隊,是具備發射?星及實施載人航天以及航天器對接技術的國家之一。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5082
Library
Library 2 (Old)
630.1 4073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