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
其他書名
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940.92 4385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三聯 1998, 1998
主題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題目Art視覺藝術.
ISBN962-04-1499-3

註釋

文藝復興(意大利語: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意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在繪畫方面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復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和近代的作用。儘管文藝復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都引發了革命,但令其聞名於世的或許還在於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以及列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琪羅等博學家做出的貢獻。
一般認為,文藝復興始於14世紀托斯卡納的佛羅倫斯,但對此尚有質疑之聲。就這場運動的起源和特點而言,多種理論已經提出了各自的見解,但其關注的焦點不盡相同:其中包括有當時佛羅倫斯的社會和公民的特點;當地的政治結構;當地統治階級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希臘語學者(英語:Greek scholars in the Renaissance)及書籍。
史學上關於文藝復興的內容很多且頗為複雜,而「文藝復興」作為詞彙的作用,及其作為歷史過渡期的意義,都引發了史學家的諸多爭論。文藝復興能否被稱作是中世紀後的文化「進步」,一些史學家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們認為,這個階段只是對古典時代抱持悲觀與緬懷的時期。而另一些人則關注兩個時代之間的連續性。實際上,現在已有人提出不應繼續使用這個詞彙,因為他們認為「文藝復興」一詞只是現代主義的產物,是使用歷史來驗證和發揚當代理想的工具。「文藝復興」一詞也被用於其他歷史或文化運動,如卡洛林文藝復興和12世紀的文藝復興就是這樣的例子。
概述
文藝復興這場文化運動對近代早期歐洲的學術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它從意大利興起,在16世紀時已擴大至歐洲各國,其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等知識探索的各個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在學術研究中使用人文主義的方法,並在藝術創作中追尋現實主義和人類的情感。在歐洲的修道院圖書館中和沒落的拜占庭帝國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搜集到了古典時代的文學、歷史和演說文獻。這些文獻大多使用拉丁語或古希臘語寫成,多數內容晦澀難懂。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同12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中世紀學者最顯著的差別在於,前者將文學和歷史等文化方面的文獻作為新的研究重點,而後者只專註於自然科學、物理學和數學的希臘語和阿拉伯語典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並不反對基督教;恰恰相反,這一時期眾多的偉大作品都是為宗教而作,而且許多藝術作品得到了教會的贊助。然而,從文化生活的其他領域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待宗教的方式還是發生了微妙的轉變。此外,包括希臘語《新約》在內的大量希臘語基督教著作從拜占庭流入了西歐,這是自古典時代末期後,西方學者首次接觸到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內容。這些希臘語的基督教作品,特別是由洛倫佐·瓦拉和伊拉斯謨整理完善的希臘語原文《新約》,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創造了條件。
馬薩喬等藝術家們為了更自然地表現透視和明暗關係,都在改善自己的技法,努力做到能真實地描摹人體形態。以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為首的政治哲學家們理性地分析政治生活,設法讓敘述符合事實。米蘭多拉的著名作品《論人的尊嚴》(De hominis dignitate,1486年)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作出了巨大貢獻;文中論述了哲學、自然思想、宗教信仰和巫術這一系列的話題,並以理性為依據,有力地回擊了反對者。為了更好地學習古拉丁語和希臘語,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們開始更多地使用這些地方語言寫作;而印刷術的推廣亦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各種書籍,特別是聖經。
總而言之,文藝復興可被視為學者們研究和改善俗世的一次嘗試,他們通過復興古典時代思想和創新思考方式來推動變革。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等學者認為中世紀盛期發生在意大利城邦的改革的意義並不亞於文藝復興運動,前者產生了回應型政府、基督教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結合體。這種分析認為,鑒於歐洲大國(法國和西班牙)受君主專制統治,而其他國家則受教會的直接控制;因而只有意大利的獨立城市共和國才能從僧院等級承襲資本主義的原則,進而引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商業革命,並為隨後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打下了經濟基礎。
起源
絕大部分歷史學家相信,對文藝復興這一概念的闡述源於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斯,特別是在但丁(1265年-1321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的著作以及喬托(1267年-1337年)的繪畫作品誕生的時代。有的學者非常明確地給出了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最被人接受的是以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標誌。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是藝術家和博學家(包括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多那太羅和馬薩喬等人)為獲得藝術品創作委託的普遍競爭,激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創造力。但是,對於文藝復興為什麼興起於意大利,以及發生於當時的原因,學界至今仍有?諸多爭議;相應地,也有多種理論用於解釋文藝復興的起源問題。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拉丁語和希臘語時期
中世紀盛期的拉丁語學者全身心地研究自然科學、哲學、數學的希臘語和阿拉伯文著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他們對重尋和研究拉丁語及希臘語的文學、歷史與演講資料更感興趣。概括而言,這一時期開始於14世紀,與拉丁語時期同步。彼特拉克、薩盧塔蒂(1331年-1406年)、尼科利(1364年-1437年)及波焦·布拉喬利尼(1380年-1459年)等文藝復興學者,為了搜尋諸如西塞羅、李維和塞內卡等希臘語作家的著作而找遍了歐洲的各大圖書館。截至15世紀早期,已有大部分這樣的拉丁語文學作品被找到;而當西歐學者開始尋找古希臘的文學、歷史、演講及神學資料時,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希臘語時期也隨之開始。

在西歐,從古典時代後期就有對拉丁語文獻的保存和研究,但對古希臘語文獻的研究卻在整個中世紀都極為有限。西歐和伊斯蘭世界分別從其中世紀盛期和中世紀開始,都對古希臘語的科學、數學和哲學著作有所研究;但無論是在拉丁語地區還是伊斯蘭世界,對希臘語文學、演講及歷史作品(如荷馬、修昔底德以及其他古希臘的劇作家、雄辯家等)的研究都未曾有過:在中世紀,只有拜占庭的學者才研究過這些著作。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的一大成就,就是自古典時代後期以來,第一次將希臘語文化作品從整體上引入了西歐。該運動讓希臘語的文學、歷史、演講和神學資料重新進入了西歐學校的課程中:這通常會以薩盧塔蒂邀請拜占庭外交官和學者赫里索洛拉斯(約1355年-1415年)到佛羅倫斯講授希臘語為標誌,後者的希臘語造詣對此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另一位重要的希臘語拜占庭學者是德美特里·卡爾孔狄利斯(英語:Demetrius Chalcondyles)(1421年-1511年),他在意大利的帕多瓦、佩魯賈、米蘭和佛羅倫斯講授了四十餘年的希臘語和柏拉圖哲學。他的學生有:約翰·羅伊希林、亞努斯·拉斯卡里斯(英語:Janus Lascaris)、波利齊亞諾(英語:Poliziano)、利奧十世、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吉利奧·格雷戈里奧·吉拉爾迪(英語:Giglio Gregorio Giraldi)、斯特凡諾·內格里(Stefano Negri)及喬瓦尼·馬里亞·卡塔內奧(Giovanni Maria Cattaneo)。
1453年,隨?拜占庭帝國的徹底瓦解,奧斯曼土耳其關閉了它的高等學府。大批希臘語學者因而被迫流亡意大利乃至更遠之處,同時也將他們的希臘語手稿和古希臘語文學造詣帶到了西歐:其中的一部分已在西方失佚了數百年之久。
意大利的社會與政治結構
基於中世紀後期意大利的獨特政治結構,部分學者推理說:當地與眾不同的社會氛圍為意大利出現罕見的文化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在近代早期,意大利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領地組成:控制?南部的拿波里王國,位於中部的佛羅倫斯共和國和教皇國,分別位於北部和西部的熱那亞與米蘭,以及位於東部的威尼斯。15世紀的意大利是歐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許多意大利城市就建立在古羅馬建築的廢墟之上;從表面上看,這就將文藝復興的古典性及其發祥於羅馬帝國心臟地帶的事實聯繫在了一起。
歷史學與政治哲學家昆廷·斯金納(英語:Quentin Skinner)指出,弗賴辛主教奧托(英語:Otto of Freising)(1114年-1158年)在12世紀來到意大利時,曾注意到這裡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和社會組織形態,並觀察到意大利似乎已開始脫離封建制度,將商人和商業作為其社會基礎。與此相關的,是壁畫《好政府與壞政府的諷喻》(Allegory of Good and Bad Government)所表達出的反君主制思想;這幅著名的早期文藝復興壁畫位於錫耶納,由安布羅焦·洛倫采蒂(英語:Ambrogio Lorenzetti)繪於1338年至1340年;他通過這幅畫傳達出了對公平、公正、共和與善治的強烈渴盼。儘管受到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牽制,但這些城市共和國依舊不懈地追求?自由的理念。斯金納指出當地有很多人都在極力維護自由,例如馬泰奧·帕爾米耶里(1406年-1475年)不僅歌頌了佛羅倫斯藝術、雕塑及建築方面的天才藝術家,還對「同時在佛羅倫斯出現的道德、社會及政治哲學的繁榮」發出了讚美之辭。
即使是意大利中心以外的城市與城邦,亦因其商人共和國的政體而備受關注,譬如當時的佛羅倫斯共和國;而其中最為出色的當屬威尼斯共和國。儘管這些政體在實際上仍是寡頭政治,與現代的民主也鮮有類似之處;但他們確實具備了民主的特徵,其響應型政府亦已具備了參與治理的形式及對自由的信念。這些城邦提供的相對政治自由,有利於學術和藝術的進步。同樣的,威尼斯等位於重要貿易中心的意大利城市,也成為了智慧交匯的樞紐。世界各地的--尤其是累范特地區的--商人帶?各自的觀點來到這裡。出產優質玻璃(英語:Venetian glass)的威尼斯,在這時成為了歐洲與東方的貿易門戶;而佛羅倫斯則成為了紡織業的中心。商業活動為意大利帶來的巨大財富,讓藝術家得以創作大型的公共及私人藝術作品,同時也讓個人擁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用來學習。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當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摒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雖然它們都是一系列的仍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和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民族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不同範疇中的文藝復興


自然科學
" 天文學: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 數學: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意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 物理學: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布萊士·帕斯卡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 生理學和醫學:比利時醫生維塞利亞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了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威廉·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了《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 地理大發現: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斐迪南·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印刷術:德國人古騰堡發明的現代印刷術使印刷品的價格大大降低,促進了知識的普及。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藝復興三傑」。但丁·亞利基利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弗朗索瓦·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威廉·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米格爾·德·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唐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繪畫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發展以意大利為中心。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城市國家中,最突出的有佛羅倫斯、米蘭、那不勒斯、羅馬、威尼斯。人們曾按地域把當時的畫家分為各個畫派。意大利以外,文藝復興的繪畫思潮也感染了北方的德國和尼德蘭等地,乃至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代表以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最為突出,包括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此外傑出的畫家還包括安吉利柯修士(Fra Angelico)、馬薩其奧、利比(Filippo lippi)、波提切利、吉蘭達爾(Ghirlandaio)等等。達文西的繪畫以《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現存法國羅浮宮)最為為世人矚目,此外還包括他研究動物、植物、機械,以及首次研究人體胚胎的手繪手稿(重要部分現存英國的溫莎城堡展廳)。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以西斯廷禮拜堂的壁畫為代表,屋頂正中的部分是「創世紀」重要的各個場景,《最後的審判》也是西斯廷壁畫的代表。拉斐爾繪畫的代表作包括《美麗的女園丁》、《西斯廷聖母》、《聖體爭辯》以及《雅典學院》,拉斐爾也曾涉及氈幕圖稿的設計,現存繪畫手稿。除三傑以外,波提切利的繪畫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繪畫以「嫵媚」見稱,他的代表作首推《春》與《維納斯的誕生》,此外還包括《誹謗》。威尼斯的大師提香,其作品以華美豐滿見稱,代表作有《懺悔的馬格琳達》、《烏爾賓諾的維納斯》。意大利以外的文藝復興的繪畫同樣引人注目。比如,德國的丟勒,他的畫在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依舊保持鮮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嚴肅縝密,可見其《自畫像》。


音樂
音樂形式上的革新通常比其他藝術形式來得晚,文藝復興亦然:一般相信,音樂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大概比意大利文學或繪畫的文藝復興運動,晚了約兩百年。 另外,音樂記譜法到了這個時代已發展至接近成熟階段。而作曲家們在創作精緻複雜的宗教音樂之餘,也開始寫作其他類型的音樂,例如牧歌(madrigal)、舞曲(Suite)等。速度慢且少有對比。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派是弗萊芒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有:意大利的帕萊斯特里納、英國的威廉·伯德、托馬斯·塔利斯、約翰·道蘭德、西班牙的托馬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法蘭德斯的奧克岡以及法國的若斯坎。 世俗音樂的牧歌(Madrigal)則簡單、曲調明亮。在這時期,由於樂器的設計和製造上有改進,所以器樂音樂開始擺脫聲樂獨立成曲,形成不同類型的器樂曲,主要為各類不同型式的舞曲。
舞蹈]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哲學、科學和藝術的發展,舞蹈逐漸成為一門獨立藝術關於藝術起源及其本質,在美學史上有過種種解釋:例如G.W.F.黑格爾認為是絕對理念」發展的結果;H.泰納認為是由心理活動產生的;H.斯賓塞認為產生於遊戲;還有的學者認為藝術產生於巫術等。

米高安哲羅(意大利語:Michelangelo(意大利語發音:[mike?land?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米高安哲羅·迪·洛多維科·博那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奴」、「米開朗琪羅」。米高安哲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列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高安哲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共和國卡普雷塞,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水星上位於45.0°S,109.1°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紀念。
1475年3月6日,米高安哲羅出生於托斯卡納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即今天的卡普雷塞米高安哲羅)。家族的幾代人一直是佛羅倫斯的小銀行家,但米高安哲羅的父親,洛多維科·迪·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沒能維持銀行的運轉,轉而間斷在政府任職。在米高安哲羅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是小鎮卡普雷塞的司法行政官員和丘西的地方行政官員。米高安哲羅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內里·德爾·米尼亞托·迪·錫耶納(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米高安哲羅的家族自稱是托斯卡納伯爵夫人卡諾莎的馬蒂爾德(英語:Mathilde of Canossa)的後代,但是這從未被證實。不過,米高安哲羅對此深信不疑。米高安哲羅出生幾個月之後,米高安哲羅全家搬到了佛羅倫斯,此後米高安哲羅就在佛羅倫斯長大。1481年,米高安哲羅年僅6歲時,他的母親去世。米高安哲羅由小鎮塞蒂尼亞諾(英語:Settignano)的一個石匠家庭撫養。他的父親在這個鎮上擁有一個大理石採石場和一個小農場。喬爾喬·瓦薩里引用米高安哲羅的話說,「如果我有一些優點的話,那是因為我出生在貴國阿雷佐的奇妙氣氛中。在奶媽乳汁的哺育下,我得到了使用鑿子和錘子的訣竅。我正是用這訣竅來塑造人物。」
當米高安哲羅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者弗朗切斯科· 達·烏爾比諾(Francesco da Urbino)那裡學習語法。然而,米高安哲羅對上學沒有興趣,卻更喜歡臨摹教堂的繪畫以及和畫家們呆在一起。十三歲時,米高安哲羅成為了畫家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英語:Domenico Ghirlandaio)的學徒。年僅十四歲時,米高安哲羅的父親說服了基爾蘭達約,從而使米高安哲羅可以按照畫家的標準向基爾蘭達約領取工資,這在那時是極不尋常的事情。1489年,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洛倫佐·美第奇要基爾蘭達約把他最好的兩個學生送來,基爾蘭達約選擇了米高安哲羅和弗朗切斯科·格拉納奇(英語:Francesco Granacci)。1490至1492年間,米高安哲羅加入了美第奇家族設立的人文學院,學院倡導新柏拉圖主義。米高安哲羅在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英語:Bertoldo di Giovanni)指導下學習雕塑。在學院中,米高安哲羅的世界觀和藝術風格都受到當時最傑出的哲學家和作家(包括馬爾西里奧·菲奇諾、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和波利齊亞諾(英語:Poliziano))的影響。在此期間,米高安哲羅創作了浮雕樓梯上的聖母(英語:Madonna of the Stairs)(1490-1492)和半人馬之戰(英語:Battle of the Centaurs (Michelangelo))(1491-1492-年)。後者的題材來自於波利齊亞諾的提議,作品是洛倫佐·美第奇的委託件。17歲時,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的另一位徒弟彼得羅·托里賈諾(英語:Pietro Torrigiano)在一次爭執中打中了米高安哲羅的鼻子,使得他破了相。後來所有米高安哲羅的畫像中都體現了這一明顯的面部缺陷。
成年之初
1492年4月8日,洛倫佐·美第奇離世。米高安哲羅的生活由此被改變,他離開了美第奇宮廷的保護,回到他父親的居所。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雕刻了一件木製的十字苦像 (米高安哲羅)(英語:Crucifix (Michelangelo))(1493),作為給佛羅倫斯聖神教堂院長的禮物。這座教堂允許米高安哲羅利用教堂醫院的屍體進行解剖學研究。1493年至1494年間,米高安哲羅購買了一大塊大理石,將它雕成了比真人略大的赫丘利像。雕像後來被送至法國,並在18世紀時遺失。[13][c]1494年1月20日,一場大雪過後,洛倫佐·美第奇的繼承人皮耶羅二世·德·美第奇委託米高安哲羅用雪製作一件雕塑,米高安哲羅由此重返美第奇的宮廷。
同年,修士薩沃納羅拉崛起,美第奇家族被逐出佛羅倫斯。在政治動蕩結束前,米高安哲羅離開佛羅倫斯,先去了威尼斯,隨後來到博洛尼亞。[15]在博洛尼亞,他被委任完成聖多明我大殿雕刻最後部分的幾個小型人物雕像。1494年底,佛羅倫斯的政治局勢漸趨平靜。法王查理八世被打敗,佛羅倫斯不再遭受法國軍隊的威脅。米高安哲羅回到佛羅倫斯,但薩沃納羅拉的政府並不委託他進行創作。米高安哲羅於是重新尋求美第奇家族的委託。在佛羅倫斯度過的半年裡,他創作了兩件小雕像,一件是幼年的聖若翰洗者像,另一件是沉睡的丘比特(英語:Cupid (Michelangelo))。據米高安哲羅的傳記作家阿斯卡尼奧·康迪維(英語:Ascanio Condivi)稱,聖若翰洗者像的委託人洛倫佐·迪·皮爾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英語: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 Medici)要米高安哲羅把丘比特像做舊,就像出土的一樣,這樣他就能把雕塑送到羅馬,當成一件古物來賣,從而多賺不少錢。然而洛倫佐和米高安哲羅都不知不覺地上了中間人的當,中間人瞞報了雕塑的真實售價,使得銷售的收入更多落入了中間人的口袋裡。雕塑的買主,樞機主教拉斐爾·里阿里奧(英語:Raffaele Riario)發現自己買到的是一件贗品,但雕塑的質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他把米高安哲羅請到了羅馬。這一創作的成功以及佛羅倫斯的不利環境,可能是促使米高安哲羅接受主教的邀請、前往羅馬的原因。

在羅馬
1496年6月25日,米高安哲羅抵達羅馬,這時他21歲。同年7月4日,他開始為樞機主教拉斐爾·里阿里奧創作一件羅馬酒神巴庫斯的雕像,大小比真人略大。然而,雕像完成後,樞機主教卻拒絕接收這件作品。巴庫斯的雕像隨後擺在了銀行家雅格布·加里(Jacopo Galli)的花園裡,成為他的收藏之一。
1497年11月,法國駐聖座大使委託米高安哲羅創作雕塑聖殤像(或譯聖母哀悼基督、聖母憐子),這件雕塑後來成為米高安哲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委託合同在次年8月簽訂。作品完成時,米高安哲羅只有23歲。作品受到了時人的好評。據記載,雕塑完成不久,米高安哲羅得知有傳言稱雕像的創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羅·索拉里(英語:Cristoforo Solari),米高安哲羅隨即在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羅倫斯的米高安哲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也是米高安哲羅唯一一件有簽名的作品。這件作品至今保存在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里。近年,有研究者認為拉奧孔與兒子們並不是古羅馬的作品,而是米高安哲羅在羅馬的這一段時間裡的創作。
米高安哲羅1504年完成的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傑作之一。
大衛像
1499年至1501年間,米高安哲羅回到了佛羅倫斯。佛羅倫斯原來的精神和世俗領袖,反對文藝復興的修士吉羅拉莫·薩沃納羅拉在1498年被處以火刑,皮耶羅·索代里尼(英語:Piero Soderini)漸漸得勢,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形勢轉好。羊毛同業公會委託米高安哲羅創作一件巨大的大衛雕像,作為佛羅倫斯自由的象徵,完工後擺放在維奇奧宮前的領主廣場上。同業公會提供的大理石,是阿戈斯蒂諾·迪·杜喬在40年前用過的。1504年,米高安哲羅完成了大衛像。這一出色的傑作,突顯了米高安哲羅非凡的技術和出眾的想像力,奠定了他作為雕塑家的地位。
西斯廷天頂畫
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米高安哲羅為此花費了四年的時間。
1505年,受新任教宗儒略二世之邀,米高安哲羅回到羅馬。儒略二世委託他為教宗自己設計陵墓。由於這期間教宗還不斷委託米高安哲羅創作其它作品,陵墓的設計工作時常被打斷,以致用了40年才完成。陵墓位於羅馬的聖伯多祿鎖鏈堂,中心是摩西像。
同一時期,米高安哲羅受委託為西斯廷禮拜堂繪製天頂畫,大約花了4年時間(1508年至1512年)。根據米高安哲羅的自述,是多納托·伯拉孟特和拉斐爾說服了教宗委託米高安哲羅在他不熟悉的一種媒質上進行創作。這樣的話,米高安哲羅與他的對手,正處在高峰時期的頂尖壁畫畫家拉斐爾相比時就會相形見絀。然而,當代藝術史學家根據現在的證據否認了這個故事,並斷定這只是藝術家自己的觀點而已。
教宗委託的壁畫內容是星空背景上的十二使徒。但是米高安哲羅卻另選了更複雜的方案,取材於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作品描繪了343個人物形象。中心部分是創世紀中的九個場景,從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其中最著名的有《創造亞當》、《大洪水》等。
重回佛羅倫斯
米高安哲羅1515年創作的摩西像(居中)。兩邊是拉結和利亞。
1513年,教宗儒略二世逝世。來自美第奇家族的利奧十世繼任教宗,委託米高安哲羅重建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的立面,並為大殿創作雕塑作為裝飾。米高安哲羅勉強同意了委託。隨後的三年,米高安哲羅為了大殿的立面繪圖、製作模型,嘗試在皮耶特拉桑塔設立一座新的大理石採石場,專供項目所用。然而,不幸的是,工程還沒有一點實質性的進展,贊助人就由於經濟上的問題,突然取消了這一項委託。這座大殿的立面至今沒有建造。
隨後,美第奇家族為了補償米高安哲羅,委託給他另一項大工程,這一次是在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為美第奇家族設計家族陵墓。1520年代和1530年代的大多時間,米高安哲羅都在為這一工程忙碌。幸運的是,這項建築工程最終得以圓滿完成。
1527年,佛羅倫斯公民受羅馬之劫的鼓舞,趕走了美第奇家族,恢復了共和國。佛羅倫斯為此遭到圍攻。1528年至1529年,米高安哲羅為他深愛的佛羅倫斯修築城防工事,抵擋入侵。1530年,佛羅倫斯最終被攻陷,美第奇家族重掌大權。美第奇家族回到佛羅倫斯後,開始了嚴酷的統治。米高安哲羅在1530年代中段,逃離了佛羅倫斯,只留下助手們完成美第奇家族禮拜堂的工程。
羅馬,最後的巨作
羅馬教宗克雷芒七世委託米高安哲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祭壇牆上繪製濕壁畫最後的審判,然而,克雷芒七世在委託之後不久就死去了。保祿三世繼任,並為米高安哲羅的創作提供了支持和幫助。壁畫在1534至開始繪製,1541年10月最終完成。這件作品規模宏大,佔據了西斯廷禮拜堂祭壇的整座牆。最後的審判描繪的是世界末日來臨,基督再次來到人世,對人進行審判,並決定他們的命運。基督身邊圍?聖徒們。
作品剛剛完成,就有人認為壁畫褻瀆了教義,因為米高安哲羅把基督和聖母瑪利亞都畫得一絲不掛。樞機主教卡拉法(後來的教宗保祿四世)、曼托瓦大使蒙西尼奧爾·塞爾尼尼(Monsignor Sernini)都要教宗毀掉這幅壁畫,但是教宗沒有同意。米高安哲羅去世後,教廷決定為畫中的裸體畫上遮羞布掩蓋私處。米高安哲羅的一個徒弟達尼埃萊·達·沃爾泰拉(英語:Daniele da Volterra)接受了委託,為畫中的裸體人物畫上了內褲,他也因此得到了「褲子畫家」的謔稱。1993年,文物工作者修複壁畫時,決定保留一部分達尼埃萊畫上的遮羞布,以作為歷史的記錄。另一方面的原因,之前一些藝術家為了「潤色」這幅巨作,毀壞了米高安哲羅的一部分原筆。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英語:Capodimonte Museum)收藏有馬爾切洛·維努斯蒂(英語:Marcello Venusti)的臨摹本,臨摹本忠實於原作,臨摹時原壁畫還沒有被後人修改。
同樣的審查一直伴隨?米高安哲羅,由於他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裸體,暴露生殖器,他一度被污為「淫穢創造者」(意大利語:inventor delle porcherie)。米高安哲羅的作品被臭名昭著的「遮羞布運動」大量破壞,加上了大量的遮羞布。例如,雕塑彌涅耳瓦的基督(英語:Cristo della Minerva)(位於羅馬的神廟遺址聖母堂)的遮羞布一直保留至今。
1546年,教廷任命米高安哲羅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米高安哲羅要為教堂設計圓頂。工程進行期間,由於米高安哲羅的高齡,有人擔心他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穹頂。然而,穹頂下部支撐環建成之後,建築的完成不再是個問題。1564年2月18日,米高安哲羅在羅馬去世,享年88歲。這時距離他的89歲生日只有三個星期。根據他的遺願,遺體自羅馬運回佛羅倫斯,安葬在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
最後遺作
梵蒂岡官方報章《羅馬觀察家報》2007年12月6日報道,教廷在聖伯多祿大教堂一間辦公室內,找到可能是著名藝術大師米高安哲羅的最後遺作,估計是他死前一年為興建聖伯多祿大教堂所畫的一份草圖。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4358
Library
Library
940.92 4385
可出借
--
2
C005017
Library
Library
940.92 4385
可出借
--
共2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