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中國結藝60變 / 林榮豐 編
其他書名
中國結藝60變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426.4 4499
出版手藝家, 台北市, 台灣, 1998
主題編結.
題目家政科.
ISBN957-98167-4-3

註釋

中國結,是一種裝飾手工藝品,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形式。古稱絡子,歷史悠久,並影響到周邊國家的裝飾藝術如日本結、朝鮮結。
中國結由線或繩編成。每一個基本結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中國結。如「吉慶有餘」、「福壽雙全」、「雙喜臨門」、「吉祥如意」、「一路風順」等組配,以表示祝福或祈求。
中國結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發展成為了多個產品,主要分兩大系列:掛飾和服飾。兩個系列又包括多個品種,如掛飾有:大型壁掛、室內掛件、汽車掛件等;服飾有:戒指、耳墜、手鏈、項鏈、腰帶、古典盤扣等。
遠古時期,原始人為穿系、捆紮獵物,產生了原始的繩編;山頂洞人的遺?中發現了骨針及帶孔的骨、貝類飾品,為穿系飾品、縫製衣物,必然會產生原始的繩結。除此之外,上古時期繩結還被用於結繩記事,《易·繫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是為文字的前身。
除了實用功能和記事功能,繩結也逐漸形成了審美內涵,雖然上古的繩結由於材質原因,很難存世,但卻以繩結紋的形式在當時的器物(如陶器、青銅器等)上保存了下來。器物上的繩結紋從舊石器時代到商周不斷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具有相當高的美學水品。
繩結不僅用於器物的裝飾,從戰國時期開始,繩結在服裝裝飾中就開始應用。漢服「寬衣博帶」,「束服之結」自然成為繩結在服裝裝飾中的一種重要的應用;古人尚玉,周代男子就有佩玉的習俗,《爾雅義疏》中記載「佩玉之組條,用以連貫玉者,也叫綸,用絲繩婉轉結之」,出土文物顯示,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眾多種類的佩玉繩結。此外,古代的印章、銅鏡大都有印鈕、鏡鈕來繫繩以便佩戴或手持。
唐宋時期,中國結被大量地運用於服飾和器物裝飾中,呈明顯的興起之勢;明清時期,出現各種用途、各種名稱、各種樣式的中國結,中國結的發展達到鼎盛,使繩結由一種裝飾提升為一種藝術。
歷史上,編結工藝分為繩和結。在古代,一定數量的技工會被安置在宮廷內外去生產繩和結,這是為了應付宮中各處的需求。繩、結和流蘇都是先分別製造再合併。
進一步的繫結來源,也被發現在中國一些文學作品(如詩歌、小說)和私人信函中。《紅樓夢》就對這種藝術作了廣泛的探討 。
隨?更先進的技術和編織圖案日益複雜化的發展,繫結現象在千百年來過程中持續穩步演變。在清朝織結終於突破了本身單純的民俗地位,從而成為了一個在中國社會被認可的傳統藝術形式,並登峰造極。織結藝術持續蓬勃發展,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帝國統治結束,中華民國成立,與此同時中國開始進入現代化建設時期。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織結藝術在中國大陸幾乎失傳,但於港澳地區仍然有人視之為休閒嗜好,因此並未完全消失。
在1970年代末織結之風在台灣復興,這主要是由於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陳夏生的努力,也是她創辦了中國織結促銷中心。在1980年代,她集中精力研究從清朝流傳至今的織結手工藝品。如今,中國結在台海兩岸得到了廣泛普及,在眾多的特色商店都可以找到它們。
製作
材質
中國結最主要的材料是線。線的材質的方面,有絲、棉、麻、尼龍、混紡等。線的色彩方面,一般為單色,常見的有紅、金、綠、藍、黑等,以中國紅最為常見;為古玉一類古雅物件編裝飾結時,線應選擇較為含蓄的色調,諸如咖啡或墨綠,為一些形制單調、色彩深沉的物件編配裝飾結時,最好在結中夾配少許色調醒目的細線,如金、銀或者亮紅。除線以外,中國結還可鑲嵌些圓珠、管珠,或用手工編織品、竹片、竹編品等來輔助。中國結的墜子則多為玉石、金銀、陶瓷、琺琅等飾物。要注意相互之間的搭配。
形狀
中國結有許多不同形狀。最常見的有花、鳥、龍、魚、鞋。被視為辟邪和帶來幸運的厭勝物。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4626
Library
Library 2 (Old)
426.4 449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