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走在西南邊地: 追尋馬可波羅的足跡 / 徐冶 原著
其他書名
走在西南邊地: 追尋馬可波羅的足跡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90 2829
出版大地地理, 台北市, 台灣, 2001
主題中國 -- 描述與遊記.
ISBN957-8236-91-3

註釋

馬可·波羅(Marco Polo,又譯馬可·孛羅、馬哥·波羅、馬哥孛羅,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險家。於元朝時,隨他的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其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他的遊記使得眾多的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
背景
1241年,蒙古人入侵匈牙利,劫掠波蘭,繼而轉向奧地利。歐洲一片恐慌。教宗英諾森四世派遣柏郎嘉賓攜教宗?令前往蒙古帝國,以說服蒙古統治者皈依基督教並停止對基督徒的殺戮。柏郎嘉賓在哈拉和林見到大汗貴由,向其進諫,貴由於1246年用波斯語回信要求教宗和其他歐洲君主向蒙古臣服。這封信至今還保存在梵蒂岡。1247年柏郎嘉賓返回歐洲。
1248年貴由死後,其堂弟蒙哥繼位。1252年法王路易九世在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失敗之後,派遣方濟各會修士羅伯魯(魯不魯乞(魯布魯克))出使蒙古,1254年1月3日羅伯魯到達和林晉見蒙哥。1255年返回歐洲。
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軍攻陷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旭烈兀征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但是因旭烈兀因蒙哥死亡而返回蒙古,留下的小部隊於1260年9月在巴勒斯坦境內阿音札魯特戰役遭遇埃及穆斯林兵團阻擊。至此蒙古西征到此為止。除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地區以外,西亞、中亞、以及中國北部,均已處於蒙古人控制之下。
1259年蒙哥在征南宋時陣亡,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立為大蒙古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在精兵擁立下自立為大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為爭奪汗位發動戰爭,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遷都大都(今北京)。
早年
馬可·波羅具體的出生日期和地點並不是很清楚,當前的說法都只是推測。一個為大多數歷史學家接受的可能的出生地是威尼斯。有些傳記作家認為馬可·波羅出生在科爾丘拉島(現屬克羅地亞),但沒有證據支持。使用最多的馬可·波羅的出生時間是「大約公元1254年」他的父親尼科洛是與中東貿易的商人,非常富有和擁有崇高威望。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費奧(英語:Niccol? and Maffeo Polo)在其出生前就已經出發去做生意了。馬可·波羅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一個姑媽和叔叔帶大的。馬可·波羅受過很好地教育,學習了許多商業科目(如外國貨幣,估價,管理貨船),但是對拉丁語所知不多。
第一次遠航
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費奧都是有名的遠東貿易商人,同時也是天主教徒。他們兩人於1255年出發向東,開始時並非想去中國。但是一路戰事紛發,在1264年碰到元朝派往西方的使者,決定到中國。1266年,兄弟兩人到達元大都),見到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寫了一封信給教宗,托波羅兄弟帶回羅馬,請教宗派人到中國,告訴中國人關於歐洲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遠航
兄弟兩人回到意大利,此時第八次十字軍東征剛剛結束,第九次東征正在籌劃中。他們拿到教宗格里高利十世給忽必烈的回信,於1271年動身返回中國。這一次Niccol?帶了他的兒子馬可。他們從威尼斯乘船到黑海南岸登陸,然後從陸路輾轉於1275年抵達元上都(開平),隨後又抵達大都(北京)。馬可的聰明一直非常討忽必烈喜歡,封他許多官,也派他到各地為元朝皇帝的使者。馬可·波羅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和見到許多比歐洲先進的文化成就。
在馬可波羅動身回歐洲之前,方濟各會神父孟高維諾受羅馬教宗尼古拉四世派遣,於1291年經海路抵達中國泉州。
1292年,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託,從泉州出發經海路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到伊兒汗國成婚。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1295年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
《馬可·波羅遊記》
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後,定居威尼斯。當地人很喜歡來聽他們講訴在中國的經歷,但是大多並不相信他們說的奇人怪事。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戰敗被俘,在監獄裡花了幾個月講他在中國的經歷給同獄的同伴聽。魯斯蒂謙寫出的書是普羅旺斯語,出版之後很快翻譯到其他歐洲語言。由於馬可·波羅在給獄友描述自己在中國等地的見聞時,老是說「百萬這個,百萬那個」,故他被人稱作「百萬先生」,而這本遊記也因此被稱作Il Milione(百萬)。在中國、日本等地則被稱為《馬可·波羅遊記》、《東方見聞錄》等。原書現已遺失,幾個翻譯的版本並不太一樣。這本書非常流行,在當時沒有印刷術的歐洲是很難得的。
曾否到訪中國?
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一直惹來重大爭議。大多現代歷史學家相信馬可·波羅確實到了中國,因為他描述了遠東生活的很多細節,如紙幣、大運河、蒙古軍、煤炭、白酒、石棉、虎,皇家郵政系統的結構。他提到中國對日本古稱,是日本在西方文學裏第一次出現;他描述的大都附近的一座橋也較像盧溝橋。清朝末年,英國一個探險考古隊受「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到新疆去查證遊記上提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某處曾有的一些村落。時隔多年,村落已被沙漠黃沙掩埋,然而探險隊員在遊記上說明的地點大概位置向下發掘,果真掘出屋頂和帳篷器具、衣料、日常用具等物品,證實馬可波羅的記載論述沒有錯誤。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是馬可·波羅只在中東黑海遇上多名波斯商人,從其口中聽說中國、日本和蒙古帝國等地的故事,實際上從未到過距離黑海數千公里之遙的遠東多國。大英圖書館的中國文獻部門主管弗朗西絲·伍德曾在1995年出版《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英語: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指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從未提及過纏腳、筷子及萬里長城等中國事物,中國官方文獻亦無馬可·波羅家族與中國有直接聯繫的紀錄,其家族財產中甚至沒有任何來自中國的物件,因此推測他根本未到過中國。
2011年8月,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彼得雷拉(Daniele Petrella)教授提出新證據,指出馬可·波羅的遊記有多個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對1274年及1281年忽必烈兩度進攻日本的描述,多次出現了自相矛盾及錯誤,並且混淆了兩次進攻的細節:馬可·波羅稱,第一次進攻的艦隊離開朝鮮半島後,在抵達日本海岸前受到颱風吹襲,但是實際上艦隊是在第二次進攻時遇上颱風的。彼得雷拉質疑馬可·波羅若親身目擊事件,不可能混淆相隔七年的兩件事。彼得雷拉亦指出馬可·波羅對蒙古艦隊的描述,與考古團隊在日本發現的船艦殘骸不符:馬可·波羅稱蒙古人使用五桅帆船,但是實際上船艦隻有三桅帆船。襄陽獻炮是明顯有違史實的捏造,他自稱獻拋石機幫助攻打襄陽,獻炮的是波斯的亦思瑪因和阿老瓦丁,元史和其他資料都有他們的傳記引以為證。此外馬可·波羅多次以波斯語描述地名和物件名稱,而非使用當地所使用的語言:例如他指蒙古人用稱為「chunam」的瀝青令船身防水,但「chunam」其實是波斯語的「瀝青」,漢語和蒙古語中並無此詞。
德國圖賓根大學的漢學教授傅漢思(Hans Ulrich Vogel)在其著作《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貨幣、食鹽、稅收方面的新證據》一書中說明:馬可·波羅傳記中很多對中國的描述是獨一無二並且十分準確的,足以證明其真實性。例如對他為何從未提及長城的質疑,中西方歷史學界早有共識,認為元朝以前的古長城那時已經完全殘破而不再受人關注,而現今舉世聞名的明長城自然尚未出現。又如對現存的中國文獻中為何找不到關於馬可·波羅記載的質疑,傅漢思認為是對中國古代文獻性質與密度的嚴重誤判,因為即使是同一時期羅馬教宗本篤十二世派往中國的特使團,也從未出現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傅漢思認為,馬可·波羅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與稅收體制的大量詳細描述,這在當時的歐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獻中根本找不到類似的準確而詳盡的描述,說明這些獨家描述確實來自於他本人的經歷。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5744
Library
Library
690 282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