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政治民生福利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547.46 7722
出版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1991
主題社會福利.
題目通識教育.

註釋

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政治成為了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動。
中文里的「政治」一詞很早就有使用。《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這時一般都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各有其不同的含義。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裡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古代政治
希臘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 不同的權力
o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o potestas,根據制度設置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o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制和對政治的諮詢權
" 和諧狀態
o 奉公守法
o 自由辯論
中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包括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
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制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動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會的動物」。
隨?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而不是古代時候的政治。從封建統治下發展出來的這種政治成為了現代政治的起源。
現代政治

現代政治是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國家體系下發展出來的。在民族國家內部,市民社會的興起形成了一種以私人權益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從而經濟生活對政治權威產生了制約;世俗君王或共和政權從此需從經濟中尋求其合法性,政治的職能變成了維護經濟利益的展開。因此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自此,政治成為了獲得、保持、奪取權力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同一時期,為保障各自的安全及利益,現代國家逐漸將處理外部事務視為政府日常職能之一,國際關係因而成為現代政治的重要課題。為管理日趨繁雜的國際事務,各國政府共同建立起外交、國際法等現代國際制度,甚至授權成立各種國際組織。除了傳統的安全課題,在地理大發現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政治的範圍也逐漸擴展至國際政治經濟的管理,以及其他地緣政治以外的事務。
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在世界各地陸續建立的共產主義國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係」,而將國內政治視為全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份,並根據相關學說理論制定其內政及對外政策。這樣的政治型態在20世紀後期東歐共產主義國家集團和蘇聯相繼解體後,僅在少數國家得以存續。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後期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在鄧小平理論:「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主導下,將施政目的轉到了為本國的經濟建設服務上;這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法,挑戰了傳統馬克思主義和現代化主義等主流政治理論,也在實務上影響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等社會主義國家。
政黨政治
政黨是以執政或是促進或保障特定政治理念為目的政治組織,多半會參與選舉或是抗議等政治活動,政黨一般會有其意識形態,也會提出其政綱。
政黨政治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來行使國家政權的一種形式。政黨可能以合法選舉、政治革命或軍事政變的方式執掌政權,成為執政黨,在野黨則會以監督或反對黨的方式來影響國家政權的行使。而民眾通過為政黨工作或投票贊成自己支持的政黨,來間接的影響公共政策。依政黨體系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一黨獨裁製、一黨優勢制、兩黨制及多黨制等。
政治光譜
政治光譜是一個衡量個人及政黨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會由一至多個軸線構成。政治光譜有很多種,如政治傾向測試、政治羅盤、Pournelle 圖(英語:Pournelle_chart)等,大部份的都會區分出左派(社會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這是從18世紀法國議會的坐席方向沿襲而來的,也衍生出左派、右派和中間派的術語。
有些政治光譜除了左派和右派後還加入其他的因素,或是如諾蘭曲線在政治及經濟二個面向來區分右派(保守主義)與左派(自由主義)。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