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張騫, 李陵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82.82 7210
出版故鄉, 1985
主題傳記 -- 中國.

註釋

西漢 張騫(?~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他體魄健壯,性格開朗,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當時漢匈交惡,漢朝正在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其王被匈奴單于殺死,還把他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遷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後又受烏孫國的攻擊,再向西南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武帝了解這些情況後,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鶱以郎官身分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

  建元二年(前139)張鶱由匈奴人甘父作嚮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出發。他們朝行暮宿,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並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為籠絡、軟化張鶱,為他娶了妻子,並生了兒子,這樣一扣就是十年。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張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決心,帶去的旌節一直留在身邊。

  一個月黑之夜,張鶱一行趁匈奴不備,逃離匈奴。他們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進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帶),又從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經過龜茲(今新疆庫車東)、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在大宛嚮導的帶領下到達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最後到達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遷到媯水流域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時,月氏人還認為漢朝離自己太遠,不能聯合起來共擊匈奴,因此張鶱「斷匈右臂」的目的沒有達到。張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餘,於元朔元年(前128)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鶱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從南道,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于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但在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鶱帶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的情況匯報後,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賜甘父為奉使君。張鶱自請出使西域,歷經艱險,前後十三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張鶱在大夏時,看到中國邛山(今四川滎經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細布在市場上出售,很覺奇怪。一問商人,得知是從身毒買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那裏的百姓騎象打仗,臨近大海。大夏國遠離漢朝一萬餘里,位於中國的西南方,而身毒國又位於大夏國東南幾千里,竟有蜀地產物,可見離蜀地不遠。他估計從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捷徑,又可免匈奴的阻擊。他建議武帝打通西南夷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命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別從駹、莋和邛、僰等四路並出,打開西南通道。但各路使者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願。而經滇國、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帶活動,取得成效,為武帝經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礎。元朔六年(前123),張鶱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鶱因延誤軍期,當斬,後用侯爵贖罪,免為庶人。

  二年後,張鶱復勸武帝聯合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張鶱為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勢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暢通。他到達烏孫後,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朝太遠,不想移徙。張鶱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東)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嚮導,護送張鶱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好馬,深得武帝歡心。武帝任命張鶱為大行,負責接待各國使者和賓客。第二年,張鶱去世。他所派遣的則使以後也陸續帶了各國使者來到長安,漢和西域諸國建立了友好關係。而漢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以取信於各國。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關係,要求和親。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細君死後,武帝又把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兩國長期通婚友好。漢朝「鑿空西域」,張鶱創立首功。相傳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為張鶱從西域傳入中原,或未必盡然,但張鶱對開闢絲綢之路卓有貢獻,則至今為人稱道。


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少時為侍中(皇帝的侍從官)、建章監(督工修繕柏梁臺)。善射騎,禮賢下士,深得士卒之心。武帝以為有祖父風,拜為騎督尉。受命後,選英勇善戰的步兵五千人駐酒泉、張掖,加緊訓練,以防胡人的侵擾。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武帝寵姬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帶騎兵三萬出酒泉伐匈奴。武帝想派李陵負責後勤工作。陵主動請求以自己的五千人獨當一面,以少擊眾,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這次兵分三路,李廣利是主力,李陵和另外一軍是偏師。李陵根據既定計劃,率其部卒出居邊塞(在今內蒙額濟納旗)以北幹餘裏,行軍三十日到達浚稽山南的龍勒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單于三萬人遭遇,連戰十餘日,所殺傷已超過自己兵力的總數。匈奴連死傷的人也來不及搬走。單于驚恐萬狀,準備潰逃。李陵也因孤軍深入,給養發生很大困難。這時,他部下軍侯叫管敢的,被校尉所辱,一怒投奔匈奴,把這裏的虛實一一告訴了單于。慫恿他們再戰必勝。單于就徵調左、右賢王(匈奴最高官位),出動全部人馬和能拿弓的百姓來圍困李陵於山谷中。單于佔據山頭,李軍仰攻困難很大,士卒死傷如積。但是李陵勞軍問傷,振臂一呼,負傷的士卒又爬起來作戰。有的血流滿面,也張起空弦,冒著百刃,跟匈奴死拼。且戰且退到靼汗山,轉戰一日。夜半領壯士十餘人突圍,為單于察覺,率數幹騎尾追不舍。李陵矢盡援絕,仰天長嘆,終於降了單于。

漢武帝為人喜怒無常,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前此數日,當李陵進軍到龍勒水上時測繪了經過的山川地形,派人上報朝廷,武帝大悅,對來人封官許願,王公大臣都向武帝奉酒祝賀。現在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食不甘味,悶悶不樂,大臣憂懼,不知如何是好。本來武帝想借此次出師來提拔李廣利的,但李廣利並未能立功。太史令司馬遷替李陵辯護了幾句,武帝反認為替李陵作說客,有意中傷和貶低李廣利。這更引起武帝的忌恨,處司馬遷以腐刑。於是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時間一長,武帝方察覺到李陵是無援致敗,乃遣使慰問逃回來的李陵部下。次年,武帝又得到李陵唆使單于備兵防漢的誣告,就不分青紅皂白,誅殺了李陵的老母、弟和妻子。單于即以女妻之,斷絕了李陵返漢的願望。後來中郎將蘇武因事出使匈奴,單于百計脅降,也命李陵多方勸說。蘇武正氣凜然,不為所動。李陵感嘆說:“嗟呼!我的罪上通於天了!”其後,漢朝與匈奴和好,蘇武被放回國,李陵置酒款待蘇武,又起舞作歌,真情感人,聲淚俱下。

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1117
Library
Library 2 (Old)
782.82 721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