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替香港經濟把脈
其他書名
替香港經濟把脈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552.338 1060
出版天地圖書, 香港, 2004
主題經濟 -- 香港.
ISBN988211113-0

註釋

經濟
主條目:香港商業、香港旅遊業、香港工業、香港農業、香港漁業和香港礦業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重點在於政府施行自由放任政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放任經濟典範。縱使政府於2006年9月宣布香港首創「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再適用,政府經濟政策理念仍然是讓市場力量主導經濟,避免操控或者指導市場發展。商業規管精簡、政府廉潔而高效率、簡單低稅制、法制健全及具高透明度、產權觀念牢固及貨幣穩定等因素,加上香港擁有高技能及高效率勞動力,令大部分經濟學家均認為香港是市場經濟運作的佼佼者。香港經濟以全球最自由開放而全球知名,美國傳統基金會於1995年起、加拿大費沙爾學會(Fraser Institute)於1996年起及智庫卡都研究所等所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均將香港評定為全球首位。優秀的地理位置、資訊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設施及服務,都對香港經濟作出極大貢獻。2010年3月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7次評分,香港位居第3名,僅次於倫敦與紐約。於2011年及2012年連續兩年,香港於世界經濟論壇的《金融穩定指數發展報告》中均是排名首位。2013年2月,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表其全球化報告,全球化指數涵蓋60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分別計量其本地生產總值各個環節的全球化程度,計算方法基於5大驅動全球化因素:即對貿易的開放程度、資本流動、科技和意念交流、勞動力流動和文化整合性,結果顯示香港連續3年排名最高。
經濟發展
英國甫佔領香港,即於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允許商船自由進出。香港憑?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闊的海港,發展為轉口貿易航運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國內戰的難民到港,當中不乏帶?技能和資金的商人。二戰後,中國大陸因為韓戰而於1950年代初面對聯合國實施禁運,香港作為轉口港大受打擊。憑?工業家的創意以及龐大而廉價的勞動人口,香港開始轉型為輕工業型經濟,工廠如雨後春筍冒起,加工出口的製品包括紡織品、膠花、假髮、鐘錶、電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製造業開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為亞洲區的轉口港,金融業等服務行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1960到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贏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在1987年,香港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購買力平價)追過英國;在1993年,香港國內生產總值更高達中國大陸全境31省的四份之一。不過,到了接近主權移交時,受到移民潮的影響,香港不少人才和資金外流,使不少人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1995年《財富雜誌》更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報道,擔心中國接管後,一切都會「完了」(「It's over」)。後來時代雜誌表示錯言「香港之死」。
青馬大橋的夜景
自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經濟發展可謂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的泡沫爆破,市民消費意欲受到影響。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8月有國際投機者狙擊港元、期貨市場以及股票市場,政府於8月14日決定史無前例投放龐大資金入市干預,惹來極大爭議。連同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區內需求減少,全年經濟出現負增長,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1%。政府其後於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將所購入股票逐步沽售。1999年,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香港經濟略見起色。但隨?美國科網熱減退,香港的互聯網泡沫亦隨即破滅。2001年美國經濟低迷拖累外圍環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擊旅遊業,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急跌至0.1%。2002年經歷稍微復甦後,2003年3月中爆發SARS,4月2日世界?生組織發出旅遊警告,旅遊業受重創,市民消費意欲受嚴重打擊,政府動用118億港元紓困。香港終於在6月23日從疫區名單剔除。其後,香港經濟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7月28日首次推出個人遊計劃刺激旅遊業發展。美元開始轉弱,與其掛?的港元在國際市場顯得更具競爭力,惠及香港出口貨品表現。同年的施政報告,政府確立了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並且加以發展。此後,經濟增長勢頭漸趨強勁,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2萬點,當日成交達542億元,2007年10月26日更到達3萬點的歷史高位。2007年香港經濟總體被認為是形勢較好的一年,失業率下降,股票市場暢旺,樓市復甦,當時各界都預料香港在未來發展仍會受惠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但穩定情況於2008年下半年因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急轉直下,香港自2003年7月以來長達5年的經濟復甦結束,股市、樓市暴挫,裁員、結業此起彼落。直至2009年年中,香港出現輕微經濟復甦跡象。
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兩岸四地294座城市的競爭力排行,香港連續十年排行榜首。報告分析指出,香港的金融業及專業服務業是中國城市中最優秀的,在貿易、法制及自由市場中擁有明顯優勢。同年,香港於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公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兩岸四地城市中,蟬聯榜首。主辦單位指出,香港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港口,亦是主要黃金交易中心,競爭力在國際間不斷上升。同時香港也是連續兩年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評級為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一的經濟體系。201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表該年度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香港名列世界第8。
經濟結構
葵青貨櫃碼頭,為全球第三繁忙的貨櫃港口。
數碼港
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港口為全球第3繁忙的貨櫃港口,2008年達2,449萬個20呎標準貨櫃單位。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第三繁忙機場。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由於2006年多間大型中國公司紛紛到香港上市,所以同年集資總值超越紐約,世界排名升為第二,僅次倫敦。根據穆迪信用評級,香港政府債券獲Aa1評級,表示前景展望正面,反映香港經濟具有極高彈性,及政府財政狀況強勁。香港在多次金融衝擊中表現出經濟抗跌力,仍能維持較高人均收入、經濟增長及財政靈活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43,811美元,全球排名第7、亞洲排名第4,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30,755美元,全球排名第28、亞洲排名第7,次於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新加坡、日本及汶萊。綜觀各產業以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8年數字為92.3%,當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29.1%,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佔26.9%,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則佔17.1%。
香港服務行業的對象並非限於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務輸出總值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甚高,2008年服務輸出總值達923億美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2.9%。輸出服務主要包括商貿服務及貿易相關服務(佔2008年服務輸出總值的30.3%)、運輸服務(30.8%)及旅遊服務(16.4%)。
面對科技迅速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服務業主導的香港經濟也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香港經濟開始轉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務、知識為本的經濟活動。此外,中國大陸經濟進一步自由化,為香港多個服務行業帶來更大商機,帶動服務業快速增長。當中,香港與中國大陸於2003年6月29日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促進跨境貿易,鼓勵香港商業開拓更龐大的國內市場,同時鼓勵中國大陸企業通過香港與世界經濟接軌。相關協議容許香港貨物輸入中國大陸可享有零關稅優惠、香港服務業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貿易投資等安排。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8286
Library
Library
552.338 106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