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金禧 暨 系友會銀禧 / 廖少珍 , 黎淑儀 編
其他書名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金禧 暨 系友會銀禧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906.6 22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友會, 香港, 2007
主題藝術展覽會.
ISBN978-962-7055-08-2

註釋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CUHK),簡稱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其正式成立於1963年,為香港第二所大學及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的高校。大學最初是由三所歷史最悠久的書院合併而成,當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此後,學校迅速發展及越趨多元化,多所學院及書院相繼成立。大學的創立亦打破了大英帝國殖民地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鐵律,並成功掀起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運動」,具一定的歷史及時代意義。
香港中大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當地的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重鎮。。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與沃爾夫數學獎以及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和港大校長,且為唯一擁有以上國際獎項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歷史沿革
獨立書院時期
香港中文大學最初是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合拼而成。這三所書院擁有各自的歷史源流,當中以新亞書院最早成立。

新亞書院於1949年由國學大師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張丕介等人創立,張君勱、牟宗三、國學泰斗饒宗頤及現代哲學家李天命、佛學大家羅時憲、霍韜晦等學者為駐校講師。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並因而獲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書院曾多次搬遷,1963年加盟香港中文大學之後,才在現址落戶安家。在獨立書院時期,有「培育小中國人」的雅號。
崇基學院則是在1951年由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香港教會團體等合作創立。學院的成立旨在合併於國民政府時期設立於中國大陸的「13所基督教大學」,是香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專上學院。崇基於馬料水的校址,也是現今中大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在獨立書院時期,此學院有?「培育小美國人」的雅號。
" 崇基學院前身
第三所書院則為1956年成立的聯合書院。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中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的學校,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界的需要。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書院前身均為廣州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獨立書院時期,有「培育小英國人」的雅號。
聯邦時期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為當地第二所大學,學校設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而中大的誕生,亦突破了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院存在的英國殖民地鐵律,既是大英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徵之一。其也突出了英屬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華洋有別」的矛盾,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因此,現任校長沈祖堯亦指:「香港中文大學是帶?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校的。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大學,人文跟科技兼有。」
中大其後經過了改革。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中大將採取單一制行政結構,即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新亞書院數名校董會成員,包括錢穆、唐君毅等人以香港政府違反書院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後來,大學於1984年推行《暫取新生》制度,接受中五會考畢業生循該辦法申請入學,吸引到很多成績優秀的中五畢業生報讀。就在四年後,教育統籌委員會公佈《第三號報告書》,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翌年,《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建議最終成為事實,中大絕大部份學系於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中大亦因此宣佈休課。同年,大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社區爆發源頭。
除了最初的三所書院,中大的成員書院還包括:1986年成立的逸夫書院、2006年為應付2012年恢復大學本科四年制學生宿位需求上升而成立的晨興書院及善衡書院,及2007年的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校徽與校紋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英國倫敦的英國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大學正式獲得大學紋章(香港大學直至1981年才獲得正式的紋章)。中大紋章其現時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兩色。現時中大已鮮少使用大學紋章,畢業證書上和公開場合裏也只展示大學校徽。
學術泛論
國際獎項

中大現為香港唯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專任)駐校任教的大學,並與多名國際獎項得主有聯繫:
諾貝爾獎得主
" 高錕(中大電子系創辦人、講座教授及前校長)
" 楊振寧
" 詹姆斯·莫理斯
" 羅伯特·蒙代爾
林語堂及趙振開(北島)則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菲爾茲獎及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 丘成桐(中大校友,講座教授)及
圖靈獎得主
" 姚期智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
" 余英時(中大新亞書院校友,前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前大學副校長)
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得主
" 饒宗頤(中大新亞書院早期教授,退休前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
大學排名
前任中大校長金耀基教授指出,香港中文大學,和有香港「公務員培訓所」之稱的香港大學相反,系以學術機構自居。
具體而言,香港中大於衡量學術研究成就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3)中位列世界第151-200位之間, 並長期位居港校之首,包括早前的2006、2010及2011年的排名。而非純學術的排名如《QS世界大學排名》 (2013/14)則評其為世界第39位,而地區性《QS亞洲大學排名》(2013)則為第七, 兩者均將其列為香港第三。其在同年度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聲譽排名》分別為第109及71-80位。兩者同樣評其為香港第三。大中華地區的《中國校友會網排名》(2013)給予香港中大六星最高等級,同時為2000-2012年期間的「最受香港高考狀元青睞」與第二最受中國內地狀元歡迎的港校。
惟需注意的是,每個排名都具有其爭議性。如:QS排名被指有過多主觀成分、泰晤士排名被指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而惹來爭議。QS等排名同時也被指為具商業性質,如向院校提供收費顧問及評級服務,有利益衝突,因此排名的可信度有爭議。故排名一般只能作為參考,而非標準。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0400
Library
Library
906.6 22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