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圖說中國外交一九四九-二零零九 / 宋榮華 編
其他書名
圖說中國外交一九四九-二零零九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578.2 3090
出版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 2010
主題中國外交.
題目中國歷史.

註釋

中國作為一個東方的古老國度,其在19世紀上半葉至國民政府實施憲政以前的近代外交歷史卻是屈辱的,而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也是較為波折的。
外交政策整體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成立至今並未經歷政黨輪替,其社會意識形態(指導思想)也一直呈現一元及權威的形態,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以建立一個強大與統一的中國為目標,並應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校教育與媒體宣傳中常稱本國外交的基本政策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擴張主義,所以當中國被周邊國家看作是一個新的威脅時很多中國人都無法理解。
中國在當前國際環境中的行為是為其認為的國家利益所驅動,而非西方國家之於人權、普世價值。有人指出正是由於中國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中國的外交政策十分靈活、有彈性,並防止中國介入一些意識形態的衝突之中,並且能形成連貫性,政府換屆不會使外交政策有大的改變。反對者認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出發點使得中國外交常常扮演非正義的角色,如利比亞內戰中,中國政府不但不譴責前政府軍的暴行,且站在卡扎菲政權的一邊,直到戰爭將近結束才承認反對派為合法政權,與國際社會早已承認反對派為合法政府的行動並不同步。另有觀點指出,中國在重要外交事件上的態度過於軟弱,如中菲南海領土爭議。
1992年以來,隨?蘇聯解體,冷戰的結束,美、蘇兩極對抗的情形不再。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外交方針也順應潮流轉變為繼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扛旗、不打頭、不結盟」,另提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干涉別國內政」、「和平崛起」、「和諧世界」等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允許與其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與中華民國(台灣)、西藏流亡政府和東突組織建立任何正式外交關係。
中國外交政策的制訂
與大多數國家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外交政策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執行的。但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制訂是由一些獲政府贊助與監督,但在政府體制之外共產黨的智庫專家們來執行的。例如在中美關係中,外交政策的交流一般在研究機構之間進行。由於討論是非官方的,他們比正式的政府官員之間的討論更自由、更少限制。不被人民與法律限制。
此外中國的戰略思考,以及其有關外交的理論與西方國家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國外交史
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1949年以前的歷史,參看中國外交史。
韓戰宣傳海報
中蘇珍寶島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中共政府不承認一切外國與中華民國政府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另外建立與外國的外交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教科書稱之為"另起爐灶"。但因某些原因英國租借的新界和葡萄牙租的澳門要到80年代才決定回歸時間表,並於90年代末順利地和平回歸中國。也有觀點認為,收回所有美英租界且廢除條約的法律依據是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同美英等國政府簽署的《中美新約》和《中英新約》,而收回蘇占旅順軍港則在1954年。
1950年代,周恩來率領的總理級外交使團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樹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的清新形象。後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概念更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策略廣為各國所熟識和接受,並成為國際共識。
從建國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一直努力使國際社會承認其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領土範圍涵蓋中國大陸、香港與澳門,其中台灣地區則從未實際管治。在1970年代之前,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一直被國際社會以及聯合國廣泛認可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代蔣介石代表成為聯合國中中國的代表後,北京當局在國際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多數國家中斷了與台北的外交關係,轉而與北京政府建立聯繫。日本與中國在1972年建立外交關係,美國也與中國在1979年建立外交關係,另外通過台灣關係法,希望能維持台海現狀。目前全球有173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承認中華民國的還有23個(參見台灣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都以建交國不得承認對方政府為建交的前提條件。但是近年來台灣為拓展自己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已經不再以此為主要的建交條件了,不過一個國家在與中華民國建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般都會與其斷絕正式的外交關係。
在建國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保持與蘇聯以及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團結,毛澤東提出「另起爐灶」,「一面倒」傾向蘇聯,並同時從蘇聯獲得了大量資金、工程項目以及科技人員,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任務。1950年,北京政府出於本土安全考慮等原因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到朝鮮,支援北韓進行朝鮮戰爭。朝鮮戰爭之後,中國試圖通過與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來淡化自己與蘇聯過度親密的關係,這也造成中國與之後的東南亞與拉丁美洲國家新政權之間的關係緊張。斯大林去世後,上台的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中蘇關係開始轉變。1958年,蘇聯提出與中國海軍組成聯合艦隊,中方認為此舉將侵犯中國主權,中蘇關係從此開始惡化。1960年代,北京開始與蘇聯在共產主義世界中產生較大分歧。1962年在中印邊境戰爭當中,蘇聯選擇支持印度。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後,中蘇兩國徹底翻臉。中國越來越注重自己的戰略地位,還大力支援東南亞與拉丁美洲等地的共產黨或共產黨政權,如柬埔寨的紅色高棉。
1978年末,中國也開始關注越南試圖擴張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對於有蘇聯支持的越南入侵柬埔寨及越境襲擊中國,中國在1979年2到3月發動了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之後中蘇又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問題上發生衝突。中蘇之間關係有?三個障礙:越南對柬埔寨的侵略、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以及蘇聯軍隊在中蘇邊境地區的駐兵。
在與蘇聯交惡後,中國開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交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中美之間的關係逐步正常化。1980年代,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更加緊密,中國希望通過與西方國家的這種關係來幫助自己的經濟建設,同時遏制蘇聯的擴張主義。此時蘇聯已經被中國視為是當時首要威脅。
毛澤東和尼克遜在1972年2月21日歷史性會面
中國始終表態反對「霸權主義」,早期針對的主要是美國、蘇聯以及蘇聯的衛星國,如越南和古巴,但是同時中國也注重自己的外交政策是獨立於美國與蘇聯之間。鄧小平曾多次提出「中、美、蘇大三角」的關係。在與西方改善關係的同時,中國繼續推動第三世界國家中的不結盟運動。蘇聯解體後,中國外交轉向低調務實,一直奉行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政策。在國際事務中「不當頭」,外交事務以經濟合作為先。2008年,世界爆發金融海嘯,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單極領導世界的情況越來越難以維持,而中國在拯救世界經濟危機當中則扮演?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中國外交長期奉行的「韜光養晦」政策也開始逐漸向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及發揮重要作用的方向改變。
1989年發生的天安門事件令中國的外交陷入困境,很多國家都減少了與中國的外交接觸。之後中國繼續努力改善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到1990年代初,中國與絕大多數國家之間的關係已經恢復正常。1991年末蘇聯解體後,中國也與原蘇聯加盟國之間建立了外交關係。
當前的外交政策
最近幾年,中國領導人頻頻出訪,中國也開始在聯合國以及其他多邊組織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中國也力圖減緩亞洲區域內的緊張,其為朝鮮半島的穩定作出貢獻,也加強了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關係,積極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等活動。
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也獲得改善。普京總統與江澤民主席在2001年7月所簽訂的友好合作條約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美國在亞洲地區勢力的制衡。2001年6月,在中國的倡導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又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主要的意圖就是阻止美國在中亞地區勢力的擴張。
中國與多個國家有領土以及領海爭端,包括了與越南在北部灣的爭端,與多個國家在南中國海的領海與領土爭端,以及多片土地與印度以及日本有領土爭端。北京當局已經解決了多個領土爭端議題,其中包括1997年11月與俄羅斯簽訂的領土爭端一攬子解決方案,於2004年10月14日簽訂《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據官方說法,該協議徹底解決了中俄4300公裡邊界問題。在2000年與越南簽訂的解決部分領土爭端的條約。但是對於南中國海部分島嶼的國際爭端依然有待解決。
1990年代末與21世紀初,中國的外交政策主軸似乎是加強與俄羅斯以及歐洲的外交關係,以制約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但是在911事件與伊拉克戰爭後中國的外交政策似乎有所改變。雖然美國對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攻擊可能造成美國勢力在全球範圍內的繼續增長以及對中國進行更緊密的包圍,但是隨?美國的外交重心移到中東,美國希望藉助中國維持東亞地區的穩定。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做出巨大的外交努力,2003年中國也繼續加強與東盟之間的政治、經濟合作,後又敦促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解決達爾富爾問題並取得成效。
2008年世界爆發金融海嘯,美國小布殊總統的單邊主義路線以失敗告終,繼任總統奧巴馬開始更加註意與世界其他各國合作領導世界,美國單極領導世界的情況越來越難以維持,而中國憑藉其改革開放以後所獲得的豐碩經濟成果,在拯救世界經濟危機當中則扮演?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國際經濟秩序中,有中國參與的G20逐步代替沒有發展中國家參與G8的角色,另外還有很多人提出G2(中國與美國)領導世界的概念,中國外交長期奉行的「韜光養晦」政策也開始逐漸向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及發揮重要作用的方向改變。而實際上,中國由於其龐大的經濟規模,世界經濟已經不能缺少中國的參與和配合。
2009年上海合作組織會議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的各國領導人
中國政府以「不干涉內政」和經濟利益至上為由來迴避全球各國發生的民主化運動,因此導致曾跟中國保持密切友好的國家,凡是經歷過民主轉型後,這些國家的新政權對中國的態度一直是不冷不熱的態度,例如東歐國家、東南亞的印尼和菲律賓、阿富汗、伊拉克、緬甸和利比亞等國,這個現象被一些學者稱為中國外交缺乏基本的國際正義,凸顯了中國「無正義外交」的尷尬。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
中國按照外交關係親疏,從1996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係分類,按等級由低至高依次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種關係。
其中夥伴關係被分為:合作夥伴、建設性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戰略」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並在軍事、戰略方面合作以及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將在軍事、戰略的技術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在戰略的各個方面展開合作。
「合作」主要指經濟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夥伴關係」是指互不對立,並遵守「求同存異」原則,不攻擊某個特定的第三國。與中國建有夥伴關係的國家或組織,通常屬於中國的鄰國或者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
「建設性」或「創造性」夥伴關係意為:雙方本為敵對陣營,但希望通過合作與溝通建設真正的夥伴關係。
雖然外交關係的等級可以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外交關係親疏的一個標準,但它也並不能準確地顯示兩個國家的真實關係。
2011年G20集團法國康城峰會
與中國有傳統友好合作關係的國家
緬甸、老撾、柬埔寨、朝鮮、巴基斯坦
與中國有「夥伴關係」的國家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俄羅斯
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巴基斯坦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越南、巴基斯坦、法國、巴西、歐盟
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意大利、西班牙、丹麥、馬來西亞、非盟、葡萄牙、南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
全面夥伴關係: 英國、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韓國、埃及、印度、土耳其、斯里蘭卡[5]
戰略夥伴關係: 波蘭、哈薩克斯坦、阿根廷、東盟、墨西哥、歐盟、尼日利亞、加拿大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克羅地亞、孟加拉國、秘魯、智利、羅馬尼亞
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係: 埃塞俄比亞
合作夥伴關係: 烏茲別克斯坦、匈牙利、波蘭
夥伴關係: 阿爾巴尼亞、蒙古國
與中國有睦鄰友好關係的國家
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汶萊
與中國有合作關係的國家
" 戰略性合作:菲律賓
" 全面合作關係:澳大利亞
與中國有其他的外交關係的國家
"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美國
" 戰略互惠關係:日本
主要的領土爭端
" 台海兩岸的政府(北京、台北)都宣稱對對岸地區以及部分為附近國家控制的地區行使全部主權。
" 與印度的邊界爭端(參見阿克賽欽與藏南/阿魯納恰爾邦);目前阿克賽欽由中國控制,藏南由印度控制。
" 雖然1997年中俄簽訂了邊界條約,兩國在至少兩片區域依然有主權糾紛;中俄在2004年簽訂邊界協議,劃分了黑瞎子島與阿巴該圖洲渚地區的歸屬問題。兩國政府宣稱至此解決了中俄4300公裡邊界的一切問題。
" 中國與朝鮮在長白山33公里長的邊界線,目前宣稱已解決。
"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中國國民政府時期劃定九段線國界並未引起爭議,但20世紀60年代後,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越南以及印尼都宣稱對南沙群島部分或全部區域享有主權並實際控制部分島嶼及海域,目前各自控制一部分,當初以越南控制的島嶼最多。
" 中國與越南有北部灣的領海爭端;1999年12月,中國與越南簽署邊界條約,把北部灣(越南稱東京灣)一分為二,但是這樣一來中國許多漁民的傳統捕魚區被劃到越南境內,造成一些邊界糾紛。
" 西沙群島及中沙群島為中國實際控制和管轄,但越南宣稱對其享有主權。
" 宣稱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享有主權;(日本實際控制,並稱為尖閣群島)的主權,台灣也宣稱對上述島嶼擁有主權。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2314
Library
Library
578.2 309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