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香港老照片(壹) / 丘世文 等著
其他書名
香港老照片(壹)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07.338 7210
出版天地圖書, 香港 天地圖書 1999, 1999
版本三版
主題香港歷史.
題目History.
ISBN962-950-389-1

註釋

香港(簡稱:港,英文:Hong Kong,縮寫:HK),位於南海沿岸,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中國大陸的深圳,南方為萬山群島,西方為澳門和珠海,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所組成,共有263個島嶼。自公元前214年被秦朝納入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版圖,及後從1842年起受英國殖民管治近155年,直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開埠前本來是一個只有數千人口的小漁村,因為英國看準香港地理上的「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於1842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或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香港保?戰攻佔英屬香港,香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的身份及地理環境下,避免受到中國大陸的長期亂局所影響;太平天國、國共內戰、階級鬥爭、大陸大飢荒(三面紅旗)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大陸難民逃到香港。基於香港人口迅速增長而帶來人才、資金和技術,香港經濟於戰後迅速發展,遂由漁村逐步發展成為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1984年,英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為特首。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基本法》訂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防務和外交外,香港享有其他一切事務的高度自治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稱之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是一座世界級城市,全球重要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並且以廉潔社會、優良治安、經濟自由和法律制度完善而聞名全球。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為僅次於紐約及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連續第18年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評級,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處最安全、富裕、繁榮、生活水平高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際大都會,有東方曼哈頓、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及動感之都等美譽,亦因擁有美麗和壯觀且近在咫尺的香港郊野公園。2012年,《經濟學人》選香港為「全球最宜居城市」;「亞洲國際都會」則為香港官方牌子。


歷史
主條目:香港1950年代、香港1960年代、香港1970年代、香港1980年代和香港1990年代
主條目:香港歷史
香港地名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可信是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女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故事(請參考阿群帶路圖)。英國於香港建立殖民地前,明朝末年已經有香港地方概念,然而當時所指香港只包括香港仔附近,所以之前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歷史。
史前時期
主條目:香港史前時期
於39000至3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香港和附近地區已有人類活動,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
公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
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到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香港。
秦至元朝時期
主條目: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攻佔百越,置南海郡,將香港一帶正式納入秦國地圖。由前203年開始,香港一帶由南越國所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一帶才再由中原王朝管治。其後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帶一直仍屬番禺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該地區屬寶安縣管轄。
公元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在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自唐朝起,香港瀝源(今沙田 (香港))以及大奚山沙螺灣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遷界為止。根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樹製品會經過陸路運至尖沙頭,以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為「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最後送往蘇杭銷售。「香港」這個名稱由來,其中一個傳說就是因為盛產和出口香木,因此得到「香港」(運送香料的港口)一名。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派遣鹽官駐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傳說他曾經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或者宋皇臺。
明清時期
主條目:香港明朝歷史和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南明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遷界令,加上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佈新局面逐漸形成。
英國殖民地初期
主條目:香港割讓、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香港20世紀初歷史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不久,大清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查理·義律在清廷與英國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於1月20日由查理·義律發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稱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島赤柱登陸,獲香港島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當英兵行經香港村時從陳群以客家話回答中得知「Heong Kong」發音後記載於香港政府第二號憲報,後來簡略為「Hong Kong」串法成為全島名稱,沿用至今。由於大清朝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存在《穿鼻草約》。直至1842],英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打敗大清,翌年派砵甸乍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大清將香港島連同鄰近鴨?洲正式永久割讓與英國。1860年,大清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中再次戰敗,簽下《中英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日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兩百多個島嶼,除九龍寨城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割讓和租借,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日佔時期
主條目:香港保?戰、香港淪陷、香港日佔時期和香港重光
1945年9月,英國及中華民國共同舉行升旗典禮暨慶祝遊行宣告香港重光。
1937年,日本侵華,侵華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迅速侵佔香港旁邊的廣州及附近的地區,並且派遣間諜潛入香港調查駐港英軍的防禦位置。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數小時後,發動攻擊侵略香港。其間日本和英軍,加拿大軍隊和不列顛印度軍隊發生了多場激烈的戰事,歷史稱為香港保?戰。12月25日,由於駐港的軍隊太少和戰略運用失當,令香港迅速被日本攻焰,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最後宣佈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稱這一日為黑色聖誕節,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治時期開始。
二戰後
1945年,日本投降,8月30日,英國宣佈恢復香港主權。當時國共內戰再次展開,中華民國無暇向英國政府拿取香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非正式協議:北京無意拿取香港主權,亦不干預中華民國的公民和軍人在港活動,以此來換取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中與西方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報的唯一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期間除了右派發動的雙十暴動外政治基本平穩。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大陸,紅?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六七暴動,香港左派響應中國大陸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香港人形容土製炸彈的俚語),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期間有若干市民被真炸彈及其他方法殺害,例如林彬被燒死。後來,透過戒嚴,駐港英軍軍隊攻陷左派總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聲明「長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針,不許左派人士再搞亂香港,使事情逐漸平息,此後香港便成為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繼續角力的場地。
經歷過1956年雙十暴動以及1960年代末的六七暴動,即使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在推行屬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一部份的「楊慕琦計劃」時,容許其殖民地在戰後可擁有高度自治權、自主權以至獨立,但在二戰後,英國不能防?香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情況下,英國當局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的香港保?戰足以證明),在暴動、間諜和顛覆局勢不穩定之下,「楊慕琦計劃」便告吹。
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費教育開始實行,香港公共房屋計劃進一步擴展,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問題。英國政府曾多次要求向中國政府延續新界租約。1980年代初,英國亦曾提出分拆香港主權及治權,主權歸中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但均被中國政府拒絕。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到北京提出這個方針,打算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不過表示可以讓香港人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1983年,被指放棄香港的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代表英方繼續談判。因中方對收回整個香港主權立場強硬,期間香港的房地產、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分別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為代表的中英雙方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國外交大臣傑弗里·豪等見證下,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需將租約到期的新界和永久割讓予英國的九龍與香港島一併移交給中國,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北京當局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之政策,確保香港繼續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不抵觸基本法的法律予以保留,50年內原有生活方式不變,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防務外其他事務享有「高度自治」權。至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香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香港主權移交更加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穩定民心。1990年,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簽署主席令,正式頒佈《香港基本法》。
1992年,曾經出任英國保守黨主席的彭定康獲派到香港接替?奕信,成為最後一位香港總督。彭定康總督主張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了立法局議員及市政局議員的選舉制度。因為彭定康推行的政改方案下所產生出的立法會如果能夠過1997年,實際上會使到1997年後中國共產黨難以操控香港政治環境,故此於1994年,北京政府以該政改方案「三違反」等為理由,宣布香港立法局全體議員不能夠直接過渡到特別行政區時期的香港立法會,並且即時建立香港臨時立法會。1996年,董建華獲得選舉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時期
主條目:香港1990年代、香港2000年代和香港2010年代
在香港回歸問題上,中國政府態度強硬,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香港156年殖民統治,董建華就任首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3年春季,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爆發。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為死亡率最高的地區。直接經濟損失逾38億港元,失業率上升至8.7%的歷史新高。同年年中,香港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立法時,在極強反對聲音中依然因為選舉制度問題將近而通過,成為了香港市民對政府不滿的導火線。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行一些對香港有利的政策,例如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興建港珠澳大橋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無法阻止同年香港主權移交六週年當日逾50萬人參與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佔香港人口1/14);最後自由黨 (香港)根據民意轉為反對,政府最終擱置立法建議。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推行港澳個人遊以刺激市道,香港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經濟和民生為主,從而減少香港市民的不滿。香港政府制訂人口政策以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
2004年7至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的通貨膨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時期。同年4月26日,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及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產生辦法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否決雙普選,並解釋,到2017年及以後先後實行特首和立法會普選[48]。香港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宣佈因為「健康問題」辭職。作為補選中唯一候選人,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於同年6月21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出任行政長官。同年,香港政府推出了《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被泛民主派批評為「原地踏步」,議案最終因為票數不逾2/3而未有通過,故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08年立法會選舉辦法維持不變。同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運動員高禮澤及李靜在男子雙打乒乓球項目中奪得銀牌,為香港取得歷來第二面奧運會獎牌。
2006年及2007年,因為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舊中環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被香港政府宣佈臨時拆卸,保育組織發起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及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包括舉行論壇、靜坐和絕食,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兩次事件也提高了香港市民對保育文物、公共空間及城市規劃的意識。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
香港經濟於2008年下半年開始穩定,因為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失控地急轉直下,結束了香港自2003年7月開始5年來的經濟復甦,股市、樓市暴挫,裁員及結業的情況此起彼落。而香港政府又在此一段時期多番出現施政爭議,例如副局長風波及處理滯留泰國的香港人事件等等,令到民怨日深,行政長官曾蔭權民望大幅下滑,失去了普遍香港市民的支持。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逼亞洲,香港政府以高標準處理。香港於5月1日確診首宗病例,史無前例宣布把該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封鎖。同年12月,香港舉辦了第五屆東亞運動會,為香港首次舉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2009年末至2010年初,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撥款在立法會審議,期間引起了爭議,發生了一系統的社會運動,包括反高鐵運動、撐高鐵運動及五區苦行,最終更爆發了警民衝突。
2010年,香港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諮詢香港市民,期間5名地區直選立法會議員發起五區總辭,以他們辭職後舉行的補選作為「公投」。政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最終由民主黨提出的「改良方案」在建制派和民主黨的支持下,在立法會以2/3票數通過,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會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即超級區議員)則各增加設備5席。2011年,為了堵塞五區總辭的漏洞,香港政府提出遞補機制,然而沒有進行諮詢,成為了當年七一遊行的一大訴求之一,其後香港政府宣佈押後立法,並且進行諮詢。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輛載有20名香港遊客的旅遊巴士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被一名當地前任警務高級督察挾持,最終釀成8死7傷的慘劇,香港政府稱事件為馬尼拉人質事件。事件造成菲律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香港關係一度緊張。香港政府在事件發生的開端時就隨即成立了緊急應變小組嘗試解決事件,於事發當日下午,聯絡菲律賓的總統、派出專機與醫療支援隊前往災場善後,並且於事後派遣政務司司長親身前往接機及慰問倖存者、安排香港警察樂隊舉行迎接殉難儀式、安排專家作出應變與調查、對香港傳媒實行每天隔時段消息公布。此外,8月24日至26日連續3日香港區旗下半旗致哀,8月26日,全香港哀悼,早上8時正升旗禮及下半旗後默哀3分鐘,獲得全港各界的響應。香港政府對事件的迅速反應和處理手法,使到香港市民對香港政府的高級官員評分及滿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出現種票風波,例如美孚出現「1屋7姓13票」等,曾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翌年2012年,三名候選人梁振英、何俊仁和唐英年參選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最終梁振英以689票勝出當選。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車女子凱林賽,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奪得銅牌。
2012年9月8日,政府計劃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過由於在政府資助出版的課程參考書中出現了將中國共產黨形容為「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等稱頌中共的內容,以及《課程指引》中載有「國情範疇學習,重視『情懷』、注重『情感』、本於『真情』」,被社會質疑課程是「洗腦」教育,從而引起一連串大規模反對設立國民教育科的運動,例如設置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要求港府撤回該科目。同年10月9日,特首梁振英宣布在其任期內擱置國民教育科的課程指引,但拒絕撤回科目。
2013年發生的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爭議亦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和批評,有評論指一連串事件已令政府的公信度急跌,引發管治危機。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5114
Library
Library 2 (Old)
607.338 721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