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晚清七十年 伍 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27.6 26
出版遠流, 台北市, 台灣, 1998
主題中國 -- 歷史 -- 晚清.

註釋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號容庵,漢族,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今項城市)袁寨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軍領袖,對近代中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恢復作出過重要貢獻,被稱為中國近代陸軍之父,是中國司法現代化的奠基人,對中華民國的成立起到關鍵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職。
袁世凱於清末投身行伍,後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潰日本,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國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總督、巡撫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是大清帝國的直接終結者,他用和平手段勸使大清皇帝遜位,臨朝稱制的隆裕太后詔授袁世凱全權組建臨時政府,中華民國因而得以真正成立,並完整繼承了晚清版圖。
當選為民國首任大總統後,袁世凱延續自己在前朝當政時的改革思想,積極發展民族實體經濟,竭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在贛寧戰亂和倭擾之患後,伴隨?政局和社會亂象,質疑共和立憲的聲音甚囂塵上。相較於落伍的君主專制及在中國踉蹌而行的共和立憲,部分列強當時施行的君主立憲被認為對擁有千年君主歷史的中國更為有利,中外相關學者力諫變更國體以鞏固國基。經國民會議表決,多數代表贊同改變政體,袁接受推戴後,?手建立年號為洪憲的中華帝國,但在日本及反袁勢力的摧挫中以失敗告終。袁於1916年6月6日逝世,受國葬禮遇,葬於河南安陽洹水北岸袁林。
袁世凱於清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袁寨(今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村)一個官宦家族。父祖多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他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至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他的父親因此將他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族譜的譜名字輩「保世克家啟文紹武」,給他命名「世凱」。
祖父袁澍三乃地方名紳,曾任陳留訓導,父袁保中官至候補同知。叔父袁保慶曾在袁甲三的軍中帶兵,官至二品江南鹽道道臺。袁世凱自幼過繼給袁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金陵等地讀書。袁保慶病故後,復隨堂叔袁保恆至燕京念書。1876年秋,赴陳州參加鄉試不中,年底與沈丘于氏結婚。1878年袁保恆去世,返回項城,移住陳州,與當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結交,拜為金蘭。1879年秋,再次鄉試不中,遂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出身淮軍,為慶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嶄露頭角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雲峴君李?應利用軍隊兵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雲峴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征朝鮮半島。清軍將雲峴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年僅23歲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式陸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朝鮮政治又起紛爭,政權內部分化為新舊兩派勢力。一派是以閔妃為首的王室集團,另一派則是要求改革的激進派。以金玉均激進派為代表的「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被「事大黨」及閔妃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袁世凱當機立斷,指揮軍隊擊退日本軍,日本人對袁世凱恨之入骨。1885年,袁世凱被封為「清朝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1887年8月開始,朝鮮政府先後向日本和歐美各國派遣使節,以對國際社會宣示其外交自主。大規模的獨立外交活動,引起清政府不滿。對此袁世凱上書李鴻章,獻議對朝鮮問題的策略,上策是:「乘朝鮮內敝,而日本尚不敢鯨吞朝鮮,列強亦尚未深入,我政府應立即徹底收拾朝鮮,建為一個行省」,下策是:「門戶開放,免得與日本或帝俄正面衝突,索性約同英美德法俄日意各國,共同保護朝鮮」。然而清政府飽受列強欺凌已是焦頭爛額,所以在對朝鮮問題的處理上舉棋不定,對袁世凱的建議擱置不問。1894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形勢愈演愈惡,朝鮮國王向清廷借兵,李鴻章同意出兵,6月4日清軍開赴朝鮮。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相關條款,6月7日清廷將出兵事宜知照日本,同日,日本駐北京公使小村壽太郎照會清廷稱日本也已出兵。6月11日,日本公使大鳥圭介率軍到達朝鮮京城。獲悉清廷出兵後,起義軍6月11日與朝鮮政府簽訂《全州和約》,朝鮮內亂有所緩和。6月12日大鳥圭介主動與袁世凱會晤,商談共同撤兵,但日本內部對此不滿,在沒有達到全部目的前拒絕撤兵,中日雙方對此相持不下,7月25日,日本軍隊在豐島海面對清軍發動襲擊,挑起豐島海戰,進而引爆中日甲午戰爭。
小站練兵
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海陸皆敗收場,袁世凱奉命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李鴻章等大臣乃於1895年舉薦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獲准。袁世凱派人到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袁世凱開始了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天津小站的練兵生涯,史稱小站練兵,這股兵力後來成為清末陸軍主力。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以德軍為藍本,制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制度、組織編製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糧餉制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基本上摒棄了八旗、綠營和湘淮軍的舊制。在軍事裝備上,袁世凱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大膽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普魯士風格曲調的《大帥練兵歌》後來逐漸演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加快了舊軍隊的淘汰速度,對中國軍隊的近代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4514
Library
Library 2 (Old)
627.6 26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